孙权伪造储嗣之争

发布时间: 2016-02-10 21:11:59 来源: 196世界之最 栏目: 历史之最 点击: 355

孙权伪造储嗣之争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储嗣之争,轻者失败的个人和集团血流成河,重者一个朝代自此走向覆灭。即便是汉武帝、唐太宗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晚年也都没

孙权伪造储嗣之争

孙权伪造储嗣之争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储嗣之争,轻者失败的个人和集团血流成 河,重者一个朝代自此走向覆灭。即便是汉武帝、唐太宗这样雄才大略 的皇帝,晚年也都没能逃过父子反目、兄弟相残这把悬挂在中国历史头 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就没能躲过这把利剑尖锐的刀锋。

不过,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同的是,孙权晚年那场“昏庸不 堪”的储嗣之争,其实是孙权本人一手导演和伪造出来的。中国历史上 伪造储嗣之争者,恐怕有且仅有孙权一人而已。

“二宫构争”案

辛弃疾诗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为 东吴基业的继承者、鼎定者与开拓者,孙权一生确实无愧于英雄之名, 陈寿称赞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样 的称誉并不过分。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白衣渡江生擒关羽、夷陵之战力 挫刘备,显赫的战绩足以鼎托起孙权“英雄”的称号。

但是,古语云“鲜克有终”,孙权也不能例外,和许多雄才大略的 皇帝一样(例如汉武帝),他的晚年似乎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昏庸。 对于这种昏庸,陈寿同样毫不留情地作了批评:“(孙权)性格里面嫌 忌过多,喜好杀戮,到了晚年更加严重。以至于谗言四起,后嗣废毙,这难道可以称得上是在为子孙着想么?他的后代们屡遭不幸,终于国破 家亡,恐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将东吴日后覆家亡国的责任追究到开国之君孙权身上,陈寿敢下这 么狠的评语,自然有他的道理。实际上,陈寿所有的指责都指向了同一 件事情:孙权晚年的立嗣问题。

和好色的曹操一生育有25子相比,孙权的后嗣少得可怜。从18岁 执掌江东集团,到71岁去世,50多年里,孙权总共只育有7子,依次 是: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 休、七子孙亮。因为孙权多年不立皇后,所以诸子并无嫡庶之分,只有 长幼之别。孙权中前期立嗣,遵循儒家倡导的嫡长子制度。因无嫡庶之 分,所以只以长幼为序。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接受曹魏吴王的封号,随即立长子 孙登为吴王太子。孙权称帝之后,王太子顺理成章升格为皇太子。孙登 居太子位共21年,于赤乌四年先孙权去世。

次子孙虑比孙登死得更早。赤乌五年(242年)正月,孙权立三子 孙和为太子。在孙和的太子任上,东吴出现了储嗣争斗的风波。这场争 斗的另一主角是孙权的四子鲁王孙霸。因为争斗发生在东宫和鲁王宫之 间,故而史称“二宫构争”。

史书把这场政治风波的直接责任人认定为孙权,认为是孙权对孙霸 过分的宠爱导致了 “二宫构争”。从国志•吴书》中的记载来看,太 子孙和为人恭谦,“好学下士,甚见称述”,其身份和品行完全符合一 个优秀储嗣的条件。但在立孙和为太子的同年8月,孙权另立四子孙霸 为鲁王(其余诸子均不立王),对他“宠爱崇待,与和无殊”,以至于两 宫之间,礼仪秩序不分。

这种对太子、鲁王的“无区别对待”实际上是贬低了东宫,抬升了 鲁王。皇帝无家事,孙权这种不适当的暗示不仅仅传到了鲁王孙霸那 里,滋生了其争夺嗣位的野心,同时也传到了太子孙和那里,引起了他 的不安。更严重的是,这种不适当的暗示还传到了东吴满朝文武那里,大臣们开始各寻拥护对象,最后出现了“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的局面。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 守滕胤、大都督朱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拥护太子孙和;骠骑 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 拥护鲁王孙霸。至此,东吴朝廷内部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两大集团, 出现了党争。储嗣之争是亡国之道,朋党之争也是亡国之道。储嗣之争 和朋党之争还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对封建王朝危害不 断。在孙权的晚年,东吴不幸出现了这种状况。

这场政治风波最终的结局是太子党和鲁王党两败倶伤。太子孙和被 废,流放故鄣;鲁王孙霸被赐死。一大批陷入“二宫构争”的重臣遭到 重惩,丞相陆逊在孙权的屡次责备之后“愤恚”而死;太子太傅吾粲下 狱诛死;太常顾谭等人被流放;骠骑将军朱据被赐死……

对于后孙权时代的东吴集团,“二宫构争”案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 见的:

(1)由于成年儿子或死或废,孙权不得不立年仅7岁的幼子孙 亮为嗣。孙亮10岁登基,政令不由己出,终身苦受权臣威逼之祸。

(2)对大臣的清洗导致孙权去世之后,东吴朝堂之上缺乏有力的忠臣与 干将,严重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孙亮登基之时缺乏可靠的、有能力 的辅政大臣,以至于政变屡兴,局势动荡。

从这两点来看,陈寿对孙权的严厉批评是相当中肯的。东吴确实在 孙权晚年就凸显出了亡国之兆。但是,就此认定孙权的晚年昏庸不堪,

却又似乎为时过早,过于武断。历史真相曲折离奇的复杂程度,有时候 要远远超过任何构思精妙的小说。

赤乌七年,也就是陆逊被气死、“二宫构争”案进入高潮的前夕,

62岁的孙权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英明神武。该年,蜀汉执政者蒋 琬将本国的军事重心由汉中南移到涪县,在此建造舟船,试图顺汉水而 下,袭取曹魏的上庸、西城等三郡。此举引起了东吴一批重臣的不安。

步骘、朱然等人向孙权上奏:“从蜀国回来的人都说蜀国有意背叛同 盟,和曹魏交通。正在大造舟船,修治城池。蒋琬之前镇守汉中的时候,听说司马懿南下攻击我们,也不出兵魏国。如今反而舍弃汉中,南 移涪县。对此我们应当有所准备。”

对步骘、朱然等人的担忧,孙权很不以为然,他说:“我待蜀国不 薄,没什么地方对不起他们,怎么会这样呢?司马懿上一次入侵,不过 10天就退军了,蜀国千里迢迢,怎么可能及时得到消息而出兵支援我 们?人家治国,修理城池、打造战具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这边也 在治军,难道可以说我们是为了攻打蜀国吗?我以身家性命向诸位担 保,蜀国不会背盟。”

事实证明,孙权才是对的。

一个大脑如此清醒、政治眼光如此敏锐的人,同时正在导演一场看 起来昏庸至极的储嗣之争,这种反差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异样。

前奏一:张温一暨艳案

顺藤摸瓜。若想洞悉“二宫构争”案的全貌,极有必要将时光倒退 到20年前的孙吴黄武四年(225年)。

对东吴新任的太子太傅张温而言,黄武四年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年 份。这一年,张温全族遭到废黜和流放。

就在前一年,黄武三年的夏天,张温出使蜀国之前,孙权还亲切地 拉着张温的手动情地说:“卿家是我朝夕难离的臂膀,本来不适宜出远 差,但我担心诸葛孔明不知道我此前与曹魏通好的真实用意,产生误 会,所以只好委屈卿家你去一趟。还请你千万不要推辞。”

昨曰的恩遇与见重犹然在耳。人生的风云莫测,命运的朝秦暮楚, 其速度之快,使张温连感慨都措手不及。

张温遭此厄运是受到了暨艳的牵连。暨艳,吴郡人,出身寒族,曾 任东吴的选曹郎,后升任选曹尚书。选曹,通俗地讲,相当于人事部。 选曹郎就是人事部干事,选曹尚书就是人事部主任。选曹掌管着东吴的 人事考评、升迁。

暨艳在担任东吴人事部主任的时候,搞过一次人事改革。正是这次人事改革最后挫倒了暨艳,同时也牵累了张温。这次人事改革的具体情 形散见于《三国志•吴书》各处,综合起来,可以总结如下:

(1) 改革目的:惩处郎署里面的贪浊官吏。

(2) 指导思想:清议,重个人品行胜于重个人能力。

(3) 考核范围:“弹射百僚”,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官员。

(4) 奖惩方式:考核不合格者降级。特别差的,送往军营接受再教 育。

(5) 考核结果:能够守住原官位的人不到十分之一。

无疑,暨艳这次人事改革的主观愿望是好的,是为了改变东吴郎署 机构中混浊淆杂、贪污渎职成风的朽败状况。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动作 必然招来同样强度的反对。东吴的诸多重臣,如陆逊、朱据等均明确表 示反对这次改革。强大的反对力量迫使暨艳的改革流产。暨艳及手下干 事徐彪等人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被迫自杀。随后孙权下诏,宣布暨艳是 反动分子。

但孙权的这份诏书意味深长,醉翁之意不在酒。诏书对暨艳的罪恶 只是轻轻一笔带过,根本不谈及任何具体的罪行,随后笔锋一转,将攻 击的重点落到了张温的身上,采取举例说明的方式,用了大量的篇幅和 笔墨历数张温的反动行径,最终将张温定性为“凶丑”,定性为暨艳改 革的幕后主使(诏书原文见《三国志•吴书•张温传>〉)。很明显,在这份 诏书里,暨艳只是引子,张温才是孙权瞄准的最后的靶心。

暨艳是在张温担任人事部主任的时候进入人事部工作的,诏书据此 认定是张温将暨艳引迸了人事部。这成了张温是暨艳的后台的唯一证 据。孙权在诏书里面说:暨艳和张温二人“结连生死”、“更相表里, 共为腹背”。然而,为张温上疏申冤的将军骆统却在奏疏里面说得很明 白,暨艳出任选曹郎是“先见用于朱治,次见举于众人,中见任于明 朝”,然后才“亦见交于温也”。朱治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可谓孙 氏的忠实家臣,长期担任吴郡太守。吴郡士人出仕的举荐均出于朱治之 手。暨艳自然也不例外。骆统说暨艳出仕和张温没有直接关系应当十分可信一是谁向孙权推荐了暨艳,孙权自己当然是清楚的,骆统还不至 于胆敢在孙权面前捏造是非。为了顾全孙权的面子,骆统还有些言犹未 尽:暨艳出任选曹尚书,实际上出自孙权的旨意。但这一点胳统不敢明 说,他只能旁敲侧击•. “国家不嫌于艳为最重之义,是以温亦不嫌与艳 为最轻之交也。”抽象的“国家”,具体就是孙权。

说孙权是暨艳的后台,是暨艳人事改革的幕后指使,理由是很充足 的:(1)如前所述,最初举荐暨艳的不是张温,而是孙氏的三代家臣 朱治。(2)暨艳之前的人事部主任正是张温,但暨艳进入人事部之后, 很快就取代了张温。张温明升暗降,从实权实职的人事部主任改任虚权 虚职的太子太傅。这种中央级别的人事调动必须获得孙权的许可。很明 显,孙权对张温在人事部主任任上的工作成绩并不满意,出于张温此人 “素有重名”的考虑,孙权没有简单地将他直接罢职,而是明升暗降, 将其调离人事部,而以暨艳继任。(3)这一次人事改革的规模相当大, 波及范围也相当广。暨艳“弹射百僚”,郎署里能够守住自己的官位不 被处分的,不到十分之一。这么大的动作,光凭暨艳的个人能力,没有 一个强有力的后台支撑,是做不到的。张温除了因文采粲然而享有相当 高的名声和担任着一个太子太傅的虚职之外,没有多少能量能够支持暨 艳的这次改革。再说,要贬斥那么多的官员,张温说了也不算,必须报 批到孙权那里。数来数去,东吴内部,只有孙权一人符合做暨艳“反 动”后台的条件。

迫于反对派的强大压力,暨艳不等孙权主动抛弃自己,就提前选择 了自杀。疑问也随之而来.•既然暨艳改革和张温完全没有关系,张温及 其家族又为何会遭此飞来横祸?

常规的解释是:此时的孙权,迫切地需要一只替罪羔羊。张温之前 做过暨艳的上级,所以他首当其冲。不过,对历史的常规解释往往充当 着遮羞布的角色。
为了维护孙权的形象,史书并未记载张温被废后的具体遭遇。仅仅 简单叙述:“被废后六年,张温病故。张温的两个弟弟也颇有才名,与张温同时遭到废黜。”西晋人张骘的〈次士传》则详细记载了张温家族 被废后的悲惨情形:“温姊妹三人皆有节行,为温事,已嫁者皆见录 夺。其中妹先适顾承,官以许嫁丁氏,成婚有日,遂饮药而死。”张家 已经出嫁了的女子也不能幸免于难——夫妻被强行拆散、人身自由被剥 夺、没为官奴,可见孙权迫害张家的程度之深。如果仅仅是为了找一个 替罪羊,孙权似乎没有必要如此深重地迫害张氏全族。我们从张家如此 悲惨的遭遇中不难觉察出,孙权心中似乎积蕴着一股怨愤之气。张温的 角色不可能仅仅是一只替罪羊。

要理解张温命运的前因后果,需要先了解暨艳人事改革背后的政治 目的。

暨艳人事改革的重点是处置http://www.196nk.cn郎署的“混浊渚杂”。郎署这个机构,

简单地说,是东吴领导干部的主要养成机构。郎署中的官员称做“郎”。 进入了郎署就意味着进人了东吴官员的候补系统,在郎署里面熬日子, 有朝一日自然可以进入东吴的正规统治秩序之中。说白了,郎署是东吴 士人出仕最为便利的途径。东吴的许多重臣如骠骑将军朱据等都是从郎 署出仕的。

东吴的统治秩序三足鼎立:流寓士人、江东世族和公族子弟。而郎 署中的成员的主体是以吴地四姓为代表的江东世家大族的子弟——流亡 世族往往门户单薄,进不了郎署,公族子弟则不必经由郎署,可以直接 做官。所谓吴地四姓,是指由东汉中期开始发展,到孙吴时代达到顶峰 的吴郡的四大世家大族:顾、陆、朱、张。这四族基本上垄断了吴郡的 上层统治序列。后人因其各自家族的门风特点,对他们如此评价:顾厚 陆忠、朱武张文。意思是顾家门风厚道,陆家门风忠诚,朱家多出武 将,张家以文采著称。吴地四姓的宗族势力在孙吴时期走出了吴郡的局 限,上升到了庙堂,达到了新的顶峰。

很明显,在暨艳人事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最大的正是以吴地四姓为 代表的江东世族——而控制江东世族的势力的发展,正是孙权授意暨艳 改革的政治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暨艳遭到了来自四姓的强大反抗。陆逊及其弟陆瑁 明确表示反对此次改革,并分别写信劝诫暨艳;朱家的代表人物朱据也 反对改革。这样强大的政治压力,不但暨艳承受不了,孙权本人也无法 承受。黄武四年,孙权还相当需要江东世族的支持,以维持、巩固自己 在江东的统治。为集团的安定团结起见,孙权悄悄放弃了对暨艳的支 持,而暨艳也很识时务,相当自觉,悄悄地选择了自杀。

暨艳案是孙权实施自己的政治计划所遇到的第一次极大的挫败。这 样的失败,对于年方32岁、正当盛年、雄心勃勃的孙权而言,难以承 受。愤怒之余,他需要一种发泄,需要为自己的心理找到一种平衡。

张温很不幸,被孙权选中,充当了这股情绪发泄的对象。

张温获得这个角色,并非偶然,和他的家族的地位分不开。张温的 家族正是吴地四姓中以文采著称的张家,他本人则是张氏家族的领头 羊、掌门人。

孙权起用暨艳,目的在于抑制江东世族势力的日益壮大,但此时的 孙权对江东世族们的依赖仍然很重。他希望能够在借重江东世族和抑制 他们势力过分膨胀这二者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所以,在起用暨艳担任 人事部主任的同时,对张温名义上的尊崇(太子太傅)也达到了顶峰。 但是,这种平衡的努力最终却被江东世族们的反弹打破了。暨艳被迫自 杀之后,孙权愤怒了。孙权的愤怒像炸弹一样掉在了四姓中势力最弱的 张温头上。可以说,张温被废的实质是在为暨艳殉葬,是在为抑制江东 世族势力膨胀的失败殉葬,是孙权对江东世族们的报复。
前奏二:吕壷校事案

暨艳案的挫败没有让孙权抑制江东世族的努力停止。孙权个性刚 强,是一个坚持己见、不撞南墙永不回头的人,他对自己的英明和个人 决策的正确性表现出极大的自信。这种自信使他在许多事情上都和大臣 们势同水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公孙渊称藩事件”。在举朝大臣都反 对大事铺张,反对派出规模庞大的使团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的情况下,
孙权一意孤行,甚至和托孤大臣、德高望重的张昭拔刀相向,以死亡威 胁张昭:“孤常恐失计”。

所以,只要孙权不倒,一个暨艳倒下去,就会有千千万万个暨艳站 起来。这一次,站起来的是一群校事们。

校事,通俗地说,是孙权在正规国家机器之外另外设立的、由孙权 直接领导、只对孙权负责的特务机构。说它是特务机构,也不完全准 确,因为他们不需要像特务那样秘密行动,他们有权明目张胆地直接核 査文书、检劾百官。

赤乌元年(238年),东吴的头号特务头子吕壹倒台。此时距离暨 艳之死已经有13个年头了。东吴的特务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

他们的权势也不是一朝一夕达到顶峰的。这13年,正是特务机构从设 置到壮大再到飞扬跋扈乃至败落的时期。

校事们秉承孙权的旨意,究竟干了一些什么,史书有所隐讳,语焉 不详。后人査阅史料也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片断,如“吕壹性格苛刻残 忍”、“窃弄权柄,擅作威福” 等等。

此外,史书还刻意突出了吕壹等校事们行为的独立性,极力将他们 的行为与孙权划清界限。可从各种迹象来看,孙权是校事们的幕后指使 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校事机构完全独立于任何正规统治机构之外,只听命于孙 权,只对孙权直接负责。

其次,校事们弄权范围之广,迫害大臣级别之高,出人意料。没有 孙权的支持,不可能做到。

譬如:左将军朱据是吴地四姓之一朱家的掌门人,社会地位非同小 可。除去左将军的高位,朱据还是孙权的女婿。妻子孙鲁育是孙权和步 夫人所生小女,而步夫人又极受孙权宠爱。此外,骠骑将军步骘还与步 夫人同族。

再譬如:丞相顾雍是江东世族中最先拋弃前嫌,进入孙权幕府的 士人,其家族也是四姓之一。顾雍深得孙权的信重,在孙权朝为相19年。顾家和孙家也有联姻之亲。

朱、顾二人如此显赫贵重,与孙权关系如此亲密,仍然遭到了吕壹 的迫害,二人除了被孙权“谴让”之外,还遭到了“禁止”。“禁止” 的意思,就是在被软禁、被停职之外还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在这些太岁 头上动土,没有孙权的默许,吕壹自己没那个胆子。

从迫害的对象(M雍、朱据)来看,校事们秉承了孙权的意旨,是 在刻意打击、抑制以吴地四姓为代表的江东世族的势力。和当年利用暨 艳打压江东世族时有所不同,孙权这一次双管齐下,迫害江东世族同时 还在刻意提升流寓士人在东吴集团内部的权重。

《吴书•潘濬传》有一段记载很有意思。顾雍遭到吕壹等人的迫害而 被软禁和剥夺政治权利之后,黄门侍郎谢宏和吕壹有过一次对话。 谢友问:“顾公的事情,结果会如何?”

吕壹回答说:“恐怕好不到哪里去。”

谢宏又问:“假如顾公被从丞相职上免退,谁会顶替他?”

吕壹没有回答。

谢玄又试探着问:“潘太常应该可以得到丞相一职吧?”

吕壹沉默良久,才说“你说得有些靠谱。”

谢玄又说:“潘太常对你切齿痛恨,只是因为他人在荆州,路途遥 远,治不了你。他如果今天顶替顾公的位子出任丞相,明天恐怕就会对 付你。”

吕壹闻言,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刻动用手段,放了顾雍一马。

这次流产了的人事变革对认识吕壹案的实质很有帮助。遭到迫害的 顾雍是江东顶尖世族的代表,而吕壹心目中有意用来取代顾雍的潘濬则 出身荆州的武陵郡(此郡当时开化程度极低,居民以“蛮夷”为主), 而且还属于由蜀入吴的降将,其身份近于流寓世族(由于降将的履历, 潘濬的地位恐怕较流寓世族还要低上一等)。丞相人选的更替是极为重 大的事情,必须得到孙权的授意与许可,所以吕壹原来的计划实际上就 是孙权的意思。孙权以流寓世族代替江东世族,背后的深意是明显的。
和暨艳当年的改革相同,校事们也遭遇了巨大的反对。所不同的,

这一次的反弹力较之暨艳案来得更加猛烈。当然,这也是因为吕壹们打 压江东世族的力度比当年的暨艳更大的缘故。

另一个不同点是:这一次的反对,主要不是来自江东世家大族,因 为四姓中的顾、朱两家都已遭到了迫害,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再加上当 年因暨艳案彻底瓦解的张家,江东世族早已是元气大伤。仅有的未见被 迫害记载的陆逊,也只能是“言则流涕而已”,不能有所作为。但是令 孙权料想不到的是,他提升流寓世族势力的良苦用心,并不能得到流寓 世族的共鸣。以步骘、诸葛瑾、潘濬等为代表的流寓世族们,纷纷上表 反对吕壹等校事弄权,反对对顾、朱各家族的迫害,就连孙权的太子孙 登也不理解孙权的行为,切谏不止。潘濬自武昌到建业来朝,本想在朝 堂之上直接向孙权进谏,劝其废除特务制度,放弃对江东世族的迫害,

但当他抵达建业听说太子孙登屡谏无效之后,就改变了想法,而选择了 另一种极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他在建业召开了一个Party,邀请京城 里的百官赴宴,其中也包括吕壹。潘濬身怀利刃,试图在宴席上手刃吕 壹,为国除害。当然,擅杀大臣的后果潘濬也考虑到了,他是抱定了牺 牲的决心的。可惜的是,校事们的情报系统无孔不入,吕壹提前得到了 消息,称病没有赴宴。

赤乌元年,吕壹构陷朱据贪污的冤案露出了马脚,真正的贪污犯浮 出水面,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朱据的清白。于是,史书如此记载:“权大 感悟,曰:‘朱据见枉,况吏民乎?’乃穷治壹罪。”校事案在这一年出 现转机,并非偶然。其一,本年度孙权钟爱的步夫人去世了,伤心之 余,孙权爱屋及乌,对步夫人的感情不免转移到了步夫人的小女婿朱据 身上。其二,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内舆论空前一致地指向了校事制 度。孙权很清楚,自己绝不能和集团内所有人为敌。其三,孙权发现特 务系统已经露出了独立的端俛,不太听话了。吕壹为了自己的政治安全 违背孙权的意旨而中止对顾雍案的审判,这表明,校事们有可能成为孙 权日后尾大不掉的累赘。
为缓和矛盾,孙权将吕壹收押廷尉,交给顾雍去审讯。顾雍这个审 讯官的身份很微妙。他是江东世族的代表,受过吕壹的迫害。孙权把吕 壹交到顾雍的手里,实际上是向江东世族们发出了一个道歉的信号,做 出了一种和解的姿态。更重要的是:顾雍在孙权身边为相19年,深悉 孙权的性格脾性,也熟知吕壹案的内幕,他懂得怎样把握审理吕壹案的 那个“度”。顾雍果然不负孙权所望,对吕壹的审问和颜悦色,草草了 事。吕壹也明白此刻自己必须担当替罪羊的角色,所以当顾雍准备结 案,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要说的时候,吕壹只是一个劲儿地“磕头无言”。 顾雍草草了结此案,没有深究,很明显是为了保护幕后的孙权。

审讯结束后,对吕壹的量刑又成了问题。司法部门建议使用“大 辟”重刑,但民怨沸腾,认为“大辟”还远远不够,应当对其加以“焚 裂”。打狗看主人,杀鸡给猴看,对吕壹如何处置,关系到孙权的颜面。 孙权故意向名儒阚泽询访此事,阚泽在孙权身边做了多年的高级顾问, 对吕壹案的内幕一清二楚,所以他很识趣地回答:“盛明之世,不宜复 有此刑。”孙权很“高兴”地接受了阚泽的“建议”。

吕壹案的结案不代表它所产生的阴影已散去。孙权在吕壹“乱政” 期间拒绝任何谏言而选择了乾纲独断,这令江东群臣们极其失望,正是 在这种极度失望的情绪下,潘濬选择了以一己之力去剌杀吕壹而不是去 向孙权进谏。所以,当孙权在案后派中书郎袁礼去“告谢诸大将”,向 他们道歉,并向他们询问对时事的看法时,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 等人都表示了拒绝,他们说“我们是统兵的将领,民事不在职权范围之 内,我们不方便说什么”,而让孙权去询问远在荆州的陆逊和潘濬。江 东重臣们拒绝孙权的道歉,令孙权既无奈又恼火。为此,他下了一道酸 溜溜的〈债诸将诏》:

“齐桓,诸侯之霸者耳,有善管子未尝不叹,有过未尝不谏,谏而 不得,终谏不止。今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而诸君谏诤未出于口,仍执嫌 难。以此言之,孤于齐桓良优,未知诸君于管子何如耳?”

“我比齐桓公还要好一点,只是不知道你们比起管仲来如何?”孙权带着这种酸溜溜的心情了结吕壹案,无疑是为日后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 炸弹。
最后的选择:伪造储嗣之争

孙氏和江东世族之间的恩怨纠葛,最早可以追溯到孙坚时代。孙坚 担任长沙太守期间,曾违背东汉律法,出兵越界帮助陆康的侄子平定动 乱。陆康当时是吴郡陆家的掌门人、陆逊的从祖父,官任庐江太守。这 是出身寒族的孙氏第一次和江东大族发生直接接触。

孙氏和江东世族之间的实质性接触,开始于孙策时代。孙策曾接受 袁术的命令,为其攻打庐江。庐江军民拼死为太守陆康固守城池,以致 这场战争惨烈无比,持续了两年。最后的结局是:庐江城内的陆氏宗族 百余人在战乱中死亡过半,而陆康本人也拜此战所赐,城池陷落之后一 个月多点就去世了。

由于吴地四姓互为婚姻,一荣倶荣,一损俱损,故此役导致孙策与 江东世族们的关系完全破裂。这给他日后借兵渡江、转战千里在江东开 创基业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孙策在江东得不到江东世族们的支持,甚至 还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与抵制,为此他不得不对江东的“英雄豪杰”们多 所诛戮,而多所诛戮的后果,也就是反弹力,最终又要了孙策的命。他 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剌杀了。

庐江之役使孙氏集团与江东世族彻底对立,而江东世族对孙策的抗 拒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随后孙策对江东世族的高压政策将双方的 冲突推上了顶峰。这将成为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是孙策及时 去世的话。

人亡政息,孙策的去世给了继任的孙权一个与江东世族们和解的契 机。当时江东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也使得孙权必须和江东世 族们达成和解,得到他们的支持是孙氏集团在江东地面站稳脚跟、反客 为主的一着要棋,可谓生死攸关。对江东世族们而言,继续与孙氏集团 对抗下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必须为维持自己门庭的辉煌、保持个人地位的崇高着想。这当口,世家大族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学iA、门风 传统都显得很虚幻,只有家族的地位、个人的权势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 才最现实。在现实面前,新仇旧恨多少显得有点渺小。所以,在孙权当 政最初的几年里,江东世族们纷纷进入幕府,双方由对抗开始转向了合 作。为了获得江东世族们的全力拥护,孙权也算用心良苦。例如:为充 分弥补孙、陆两家的裂缝,孙权不但大量起用陆家成员,陆逊、陆瑁、 陆凯、陆绩等均出仕幕府,这还不够,孙权还将孙策之女许配给了陆 逊,两家结为姻亲。此外,孙氏和吴地四姓中的顾、朱两家也都有姻亲 关系。

靠着这样的笼络,孙权顺利获得了江东世族们的支持,站稳脚跟, 破曹操于赤壁,擒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这3次战役让孙权的个 人威望达到了巅峰,也让江东集团的功业达到了巅峰,同时也让孙权个 人的自信达到了巅峰。

狡兔死,走狗烹。江东世族们的命运也不能例外。孙权的统治已彻 底稳固,江东集团的对http://www.196nk.cn外扩张已暂告一段落,外部矛盾的弱化伴随着内 部矛盾的上升。整顿内部秩序理所当然地列上了孙权的日程表。

所有的皇帝都一样,霸业成就之后,他们都将面临防范大族这个永 恒的课题。刘邦建国,大迁豪族充实边疆;刘秀复兴东汉,也大力抑制 豪族势力,以富贵易其权势。孙权一生信服曹孟德的法家权术,以之为 榜样,杀虞翻时自称“曹孟德尚杀孔文举,孤于虞翻何有哉!”劝吕蒙、 蒋钦多多读书又称“曹孟德自谓老而好学”。曹操重用寒族担任实职, 而对世家大族里的名士则多处之以显职高位以示尊崇而不予实权。曹操 的这种政治理念毫无保留地也被他的粉丝孙权认真吸收消化了。

在人口流动迟钝、社会运转缓慢的农业社会,地方大族对国家运转 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是中介,是国家由上而下实现有效统治 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但是,一旦地方大族上升到世家大族的程度, 一旦他们的影响力超出了乡聚里落,超出了州郡县邑,而进入统治集团 的中轴部分,他们就不再仅仅是皇权统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环节,他们在庙堂之上和江湖之中同时拥有的广泛的影响力,使他们对皇权构成了 威胁,这样的世家大族最适合成为权臣滋生的土壤。曹操毕生致力于打 压世家大族,大搞“唯才是举”,其子曹丕却背父道而行之,大搞九品中 正制,以至于世家势力大涨,最终自食其果,出现了河内大族司马氏专 权的局面。诸葛亮治蜀多用流寓士人担任要职,其刻意培养的接班人中, 蒋琬、费祎由荆入蜀,姜维由雍凉人蜀。而蜀国本土大姓均难以进入中 央轴心,故刘禅虽为庸主,远逊曹芳、孙亮等人,却终生不受权臣威逼 之祸,这不能不说受益于诸葛亮抑制蜀地本土豪族的努力。

在暨艳案中孙权对江东世家大族们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需 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 治必须严格防备江东世族们的势力日益坐大,谨防有朝一日尾大不掉, 架空皇权。孙权支持暨艳改革郎署,只是为了限制江东世家大族子弟进 入东吴上层的程度。此时的孙权,还只是想在对江东世族的“用”与 “防”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但是他失败了,失败之后恼羞成怒,强词 夺理,将张温拉下马来,为暨艳垫背。

暨艳案后,江东世族的势力继续扩张,孙权为此设立了相应的校事 制度。在重用吕壹等校事们期间,孙权一改暨艳案中的“平衡”理念, 转为对江东世族势力进行打击和压制。所以吕壹先后诬陷顾雍、朱据等 重臣,而孙权不加www.196nk.cn详査也不愿详查,将他们全都“禁止”了。这种集团 内部的明争暗斗就像压弹簧一样,下压的力度越大,产生的反弹力也就 越大。孙权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反弹力会如此强大,从江东世族(如陆 逊),到流寓士人(5卩诸葛瑾h到宗室重臣(如太子孙登h —致反对校 事制度。为息众怒,避免集团内部的分裂,像当初牺牲暨艳一样,孙权 不得不牺牲吕壹。而这一次,政治上的成熟使得孙权不再为吕壹寻求垫 背者。那种做法除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气急败坏之外,完全于事无补。

连续两次失败之后,孙权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每一次失败 都伴随着江东世族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如今,在孙权看来,江东世族的 势力已经强大到必须连根拔起,而不仅仅是“平衡”或者“打击”、“压制”的地步了。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正是江东世族们的两次完胜给 自己招来了最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

江东世族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茁壮成长了,如此困难重重了,要将 他们连根拔起,谈何容易!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孙权决定采取某种极端 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极端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那就是:伪造一 场储嗣之争。
成败都付笑谈中

很多证据表明:“二宫构争”是孙权出于某种政治目的一手导演 的。和历史上诸多因为昏庸而导致储位之争的皇帝不同,孙权挑起这场 “二宫构争”是因为他的“圣明”。虽然史书一再回避孙权在这场政治风 波中担任的总导演、总策划的角色,但还是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

实际上,早在孙登做太子的时候,孙权就有意制造一场储嗣之争。 孙权最初为这场储嗣之争设定的主角是太子孙登和三子孙和,而不是后 来的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但是孙登在赤乌三年的突然去世打乱了他的 原定计划。

韦曜编著的吴国官方史书〈误书》记载:“(孙登)弟和有宠于权, 登亲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让之心。”这个记载相当可疑。历史上不是 没有让贤的太子,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就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被传统史书 传为千古美谈。《三国志•吴书•孙登传》将孙登塑造成了古往今来做太 子做得最好的人,在品行上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会有让位之心并不奇 怪。奇怪的是,这一条本来可以进一步拔高孙登的光辉形象的记载,却 没有被陈寿所采纳而收入国志》里,陈寿的用意值得我们深思。更 荒谬的是:孙登年长三弟孙和整整15岁,在这么大的年龄差距之下, 孙登却有待孙和如兄长的举动,实在是匪夷所思——想一想,一个30 多岁的大叔,如何对一个10多岁的小青年“待之如兄”?

你无法想象那种溪踐的场景。所以只能有一个解释:孙登的让位之 心另有蹊跷。
另外一些迹象也显示出了孙登太子之位的不稳固。

在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下,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太子从皇后的儿 子们中间选择;儿子做了太子,母亲自然也应当升格为皇后。但是孙登 做了整整21年太子,孙权却坚决不立其母徐夫人为皇后。后期,孙权 竟然想立没有儿子的步夫人为皇后。立太子却不立皇后,这就暗示着: 太子的位子仍然存在变数。

在暗示孙登太子之位不稳固的同时,孙权又暗示谁会成为太子之位 的有力竞争者:他对三子孙和的宠爱过度,超出了其余所有的皇子,也 超出了太子孙登。与此同时,孙权还刻意宠爱孙和的生母王夫人。

日后孙和做太子,孙权立刻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其余诸子可没有这 样的好运),并对他“宠爱崇待,与和无殊”,这样的景象和孙登做太子 的时候,孙权过分宠爱孙和如出一辙。在孙登做太子的时候,孙和之母 王夫人受到孙权的宠爱,仅次于步夫人;到了孙和做太子的时候,步夫 人早已去世,孙权却不愿意立王夫人为皇后,而且对王夫人的宠爱还莫 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也和孙登之母不得立为皇后的情形如出一辙。事情 吊诡至此,自然别有原因。

与上述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权在第三次立太子的时候,前脚刚 刚册立了幼子孙亮,后脚就将孙亮之母潘夫人册封为皇后,同时将其余 二子分封到地方为王,彻底确定了他们的名分,堵死他们对储位的課觎 之心。反差之所以如此之大,只是因为这一次孙权准备真正地立太子了。

“二宫构争”案,这场由孙权一手导演的阴谋所针对的是东吴内部 曰益强大的世族势力。孙权有选择地在太子党和鲁王党中对朝臣进行清 洗。被清洗的官员既有许多太子党,也有许多鲁王党。这些人杂乱无 章,在这场储嗣之争中的立场也千差万别,唯一的共性是:他们都属于 江东世族。

譬如:被处死或流放的陆逊、顾谭、朱据等人全是江东世族的代 表,他们的倒台意味着他们各自代表的家族的没落,也代表着江东世族 们完全退出东吴统治集团的核心。而参与了 “二宫构争”的流寓士人却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处分。例如与上述三人同属太子党的流寓士人第二 代的代表人物诸葛恪一一他们父子脚踏两条船,诸葛恪支持太子孙和, 长子诸葛绰则攀附鲁王孙霸一一非但没有受到清算,相反在孙权的刻意 栽培下,日渐进入了东吴的中枢系统。赤乌九年,诸葛恪升任大将军, 而官居其上的丞相步骘、左大司马朱然、右大司马全琼、上大将军吕岱 都已垂垂老矣,不能理事。所以,大将军诸葛恪实际上就成了孙权心目 中的托孤辅政的最佳人选。诸葛恪入选的原因,除了他个人出众的能力 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流寓世族的身份。

流寓世族往往社会基础薄弱,在江东本土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在 客居地的乡党们中间的影响力也相当有限,更不可能具备像吴地四姓那 样垄断州郡的能量。所以重用流寓世族能够在最大限度内集中皇权,防 止权臣的出现。这是孙权大力打压江东世族、提升流寓世族地位的最主 要的考虑。诸葛恪作为流寓世族第二代中的一枝独秀而被孙权选中,是 理所当然的。

但是,孙权这样处心积虑的安排在消除了江东世族对皇权的威胁的 同时,又埋下了另一个隐患。

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病重,召诸葛恪等人嘱咐托孤后事。孙 权在托孤大臣的选择上又一次体现出了他的良苦用心。大将军领太子太 傅诸葛恪作为首辅,其身份是流寓世族第二代;中书令孙弘是孙权晚年 的心腹,参与了“二宫构争”案的策划;会稽太守滕胤出身江北流寓世 族,“尚公主”,与孙氏有姻亲关系;将军吕据也是流寓世族第二代, 其父吕范是孙氏家臣;侍中孙峻是孙氏宗族。这是一个以流寓世族为主 体,辅以心腹和宗族势力的托孤班子。在孙权看来,以流寓世族为主体 可以防止皇权旁落,而辅以心腹宗族,则是给皇权的集中再加上了一个 保险。这样的组合虽然谈不上固若金汤,但其稳定性无疑是相当高的。

千算万算,孙权还是算漏了一招:流寓世族固然因为社会基础薄弱 而不易对皇权构成威胁,但因为同样的原因,流http://www.196nk.cn寓世族一旦掌握权柄, 支持他们的力量同样薄弱。这就决定了诸葛恪的首辅地位是很不稳固的。孙权刚刚去世,中书令孙弘就对诸葛恪首辅地位发起挑战,欲矫诏 除去诸葛恪。虽然由于宗室代表孙峻站在诸葛恪这边,孙弘最终失败 了,但这件事情给了诸葛恪极大的触动。他当政之后,不顾众人反对, 力主发动东兴之役,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个人威望,以压服东吴众臣, 巩固自己首辅的地位。但是,一则东吴内部托孤班子彼此钩心斗角;二 则曹魏实力远胜东吴,内外逼迫之下,东兴之役以惨败告终。这给了诸 葛恪的政敌们一个扳倒他的绝佳机会。孙亮建兴二年冬十月,孙峻发动 政变,谋杀了诸葛恪,此时距诸葛恪入朝辅政仅一年零六个月。自此, 东吴进入了昏暗的权臣时代。而这正是孙权生前最为忧虑的事情,他和 江东世族明争暗斗几十年,就是为了防止这一天的到来。如今这一天到 来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采取伪造储嗣之争的方式来彻底击溃江东世族的势力,孙权也是迫 不得已。伪造“二宫构争”,说明他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这种方式的后 果孙权很清楚,但是和东吴千秋万代的基业相比,牺牲掉两个儿子还是 值得的。孙权深知自己的身份:他首先是一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

为了不暴露伪造此案的阴谋,将“二宫构争”进行到底是完全必要 的。参与这场储嗣之争的许多江东世族中的重要人物都已折戟沉沙,没 有任何理由,此案的两位当事人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却不受任何追究。

“权沉吟者历年,后遂幽闭和。”戏不能不接着往下演,孙和与孙 霸也不能不按照早就已经写好的剧本走向自己的归宿:孙和先被幽闭, 随后被废;孙霸被赐死。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能将阴谋伪装到底,才能安 抚或者麻痹东吴庙堂上下的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不损害整个东吴政权 的稳定。但是,从孙权的“沉吟”中,也能看到一位父亲隐隐作痛的舐 犊之心。

孙和被废之后,孙权一改嫡长子制度,舍弃五子孙奋、六子孙休, 而立幼子孙亮为嗣。孙奋一方面为人品行不端,另一方面其母不称“夫 人”而称“仲姬”,可见出身较其余诸子卑贱。他没有为嗣的资格。但 孙权不立年长的孙休为嗣却另有lvLATPdGcD玄机。孙休的妻子是朱据的女儿,他和吴地四姓的朱家的婚姻关系决定了他不可能被孙权立为储嗣。

太元二年,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孙权又一次想起了被废徙在故鄣 的穷山恶水间的儿子孙和。出于补偿的心理,孙权将孙和立为南阳王, 居长沙。但这仍然无法改变孙和的命运。废太子的身份注定了他无法安 度余生。孙峻执政后,孙和被迫自杀。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孙权死后30年,东吴灭亡。 国破之际的忠臣烈士中,很难见到江东世族的影子。

本文标题: 孙权伪造储嗣之争
本文地址: http://www.196nk.cn/lishizhizui/25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196世界之最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魏灵太后追念杨白花秦始皇是谁的儿子 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异人还是吕不韦
    Top